第(2/3)页 陈雪茹跟大部分妇女同志一样,特别喜欢做这种活儿。 这跟家庭地位没关系,只是单纯看着家人穿上自己做的衣服、鞋子,拥有满满的成就感。 陈雪茹也顾不得睡觉了,当天晚上就忙活了起来。 做鞋子很麻烦,先用麻锤子将一缕缕的麻打结成细麻绳。 然后按大人小孩的鞋样儿用袼褙剪成鞋帮和鞋底的形状,鞋底用布包好边后用麻绳-针针纳好. 陈雪茹斜靠在床头,借着昏黄的灯光,一针一线的忙碌起来。 李爱国看得困了,先睡了。 第二天是周末,李爱国吃了早饭,先是到前门机务段工作室见了张文典。 张文典联系了京城石化,那边已经开始生产防冻剂了,第一批防冻剂预计三天后生产出来。 李爱国也放下心,借着气象站的关系,跟边疆的后勤部门通了话。 那边的同志也接到了寒潮预警,正发愁还如何保证物资运输,得知有防冻剂这神器后,当时就要订购一大批。 “三天后,第一批防冻剂会运过去,防冻剂分为汽油和柴油两种,别搞混了。”李爱国在电话里叮嘱了一遍。 挂掉电话后,李爱国总觉得自己还有点事儿没办。 等走到战场上看到蒸汽火车,才想起来。 这年月边疆那边还没通铁路,防冻剂用卡车运输的话速度太慢了,最好是直接用运输机。 李爱国再次返回电话室联系了边疆。 老团长得知消息后,特别重视,特意调派了两架运输机执行运输任务。 做完这一切,李爱国这才到驾校那边借了一辆卡车。 之所以选择驾校而不是卡车队,那是因为驾校是小集体,不用走正规程序。 蓝祥得知李爱国借车,一口答应下来,还询问要不要派司机。 “我自己来就行了,只是运点煤炭。”李爱国从兜里摸出一些钱准备支付车钱,却被蓝祥给拒绝了。 李爱国也没有坚持,以后想办法把这人情还上就是了。 李爱国开上解放卡车回到四合院的时候,阎解成,许大茂、张钢柱、南易,还有七八个住户早就等着了。 “有了大卡车就是方便。” “是啊,以往都是倒骑驴,从郊区到这边得累个半死。” 煤厂不负责搬运,搬运需要额外加钱。 住户们都换了破衣服爬上车,李爱国启动车辆离开四合院。 “啐,看他们得意的劲儿,白浪费功夫,看看这天艳阳高照,咋可能下雪。”贾东旭站在门口看到前院很热闹,气呼呼的说道。 “东旭,你忘记红薯干的事情了”秦淮茹正在拆洗棉袄。 她担心下雪原本打算过阵子再拆洗,贾东旭却骂他懒惰。 “那是运气不好,谁能知道老天爷啥时间下雨啊,这下雪就不同了,你看看,一大妈种的小菜都发芽了。” 贾东旭觉得自己一家之主的威望受到了质疑,进到屋里,把棉被、棉褥子都找了出来。 “全都拆洗了,我就不信了,这天还真能下雪不成?!” 秦淮茹陷入了沉默中。 京城各个街区都通知了住户,李爱国开着卡车抵达煤厂,煤厂里已经排起了长队。 卖煤、开票、装煤,足足花了大半天功夫,才开着卡车回了四合院。 等院子里煤卸了后,李爱国又带着陈雪茹帮陈方轩家运了一批煤,顺带着送去了三个小地炉,每家一个。 小地炉制造工艺简单,整备车间一上午就造了几百个,很受职工们的欢迎。 大嫂看到卡车,高兴得嘴巴都合不拢,站在门口嚷嚷道:“哎呀,爱国啊,你弄这么大一辆卡车,就送点煤,这也太浪费了。” 看到旁边的住户们从院子里探出脑袋,她脸上乐开了花。 大哥知道大嫂喜欢炫耀的性子,连忙把她拉进了屋里面。 “赶紧给爱国和小妹倒点开水。” “爹,不忙,等会爱国还打算给几个老师家里送点煤炭。” 李爱国这边给陈方轩和大哥解释了小地炉的用法,便急匆匆的上了卡车,带着陈雪茹准备离开。 “爱国,你等等,这里有点棉花,你们带回去。”陈方轩抱了一大包棉花扔到了卡车上。 这老丈人还真是够意思的,李爱国也没推辞。 刘国璋家、曹文直家,李爱国全都转了一遍,还有周铁虎家,邢段长家.一家也没错过。 人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通过各种关系跟其他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维护好这种关系,靠的就是经常来往。 这点煤炭和小地炉虽不值钱,人家也不缺这点东西,却显得特别高兴。 最后一家是农夫家。 农夫正好在家,看到李爱国帮着勤务员搬了煤炭,把他喊进了书房内。 “刚才接到电话,海克斯科技雇佣的几艘远洋货轮,估计再有几天就能靠岸了。” 听到这个,李爱国也放下心来。 这年月远洋货轮非常紧俏,能这么快装船,看来杨继宗也花了很多心思。 只是总是依靠雇佣别人的运输船也不是个常事儿。 海运价格低,是公路和铁路运输无法替代的。 现在非洲那几座金矿已经产出了,后续还要开采铜矿、铁矿和其他矿产,这些需要海运。 海克斯科技从内地运出去的货物,也是通过港城的码头,运到了世界各地,也需要海运。 只是这些海运业务,就能养得起一家大型海运公司。 也许是时间筹备自己的远洋海运船队了。 李爱国把这事儿记在了心中。 回到家,陈雪茹打开陈方轩给的包袱,足足有几十斤棉花,提议给李爱国也做一双棉靴。 咱李爱国还能说啥,自然是同意下来,顺便在陈雪茹的小脸蛋上啃了一口。 随后几天时间里,街道办开始挨个大院做宣传,整个京城为了储备物资动员了起来。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全国各地,位于山区的南麻公社就是其中之一。 这里山路十八弯,是全国最穷的地方之一。 接到县城通讯员的通知,陈支书立刻召开村委会,讨论应对办法。 “这事儿靠谱吗?”一个公社领导疑惑。 “咋不靠谱,这两年种庄稼,全靠天气预报了,准得很。”另一个领导瞪眼。 “可是咱们也没法子啊,现在地里面的庄稼都出苗了,咱们也不能拿被子盖上。” “庄稼的事儿先不管,最主要的是房子,今年冬天没下雪,这次据说有大雪,房子估计得压塌不少。” “那也没办法啊,咱们穷得叮当响,哪有钱拿出来修房子。” 此话一出,公社里的领导们个个耷拉着脑袋不吭声了。 南麻公社太穷了。 去年上面统一打了水井,靠着那些水浇地,才能堪堪吃饱饭,压根没有多余的钱来修缮房屋。 陈支书沉默片刻,站起身:“别的房子也就算了,让大家伙警惕点,要是真下大雪了,到公社里避一避。 上面通知了,学校的教室一定要注意。 咱们学校的房子太不像样子,娃子们又小,得先修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