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我也要一台!” 电器专柜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这一幕,被前来视察的马援朝看见,不由得暗暗心惊。 国内的老百姓真的都这么有钱了吗? 925块钱一台的电冰箱,居然都能吸引这么多顾客。 “马局,所以我从一开始就说了,不要小看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以前是有钱没处花。” 买啥都要专用票据,买包火柴都要票,可每个月能拿到的票据就那么一点点,老百姓不把钱存起来,也没地方用。 归根结底,还是国内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照这样下去,你们那4200台电冰箱,单在海城,差不多就能给消化掉!” 要是这样的话…… “天明,你和我说实话,厂里现在最大的产能,能达到多少?” “4000台,这大概是极限了,不过电冰箱不是消耗品,产能维持那么高,没有太大的必要,关键还是要开拓外地市场。” “而且,人们的购买欲望不可能永远这么高,等过段时间,您再想看到这场面,可就难了!” 马援朝听了,也意识到是自己太想当然了。 电冰箱毕竟是大件儿,整个海城有能力购买的人还是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 至于李天明说的要开拓外地市场,这就要看商贸局卢源的能耐了。 计划经济朝着市场经济转型的当下,各地都明里暗里的存在着地方保护政策。 毕竟,要发展当地经济,首先要保住当地的企业,企业都经营不下去了,老百姓没了工作,没了收入,还谈什么经济发展。 海尔电冰箱想要打入外地市场,这事恐怕不容易。 睡莲电风扇当初是占了先机,各地没有电风扇的生产厂,才趁机占领了不少城市的市场。 最近这两年,睡莲电风扇在海城以外的销售量明显下降了不少。 各地都在忙着搞建设,甭管技术达不达得到,各种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建了起来。 以前有国家调控,各地根据自身的特点,在产业发展上面,还能形成互补,现在一下子放开了,没有了限制,都在急着发展自身的工业。 要不是还有海外市场托着,大柳镇刚扩建的车间怕是都启动不起来。 “这事你和卢局商量过吗?” “商量什么?” 马援朝见李天明装糊涂,急道:“海城的市场能有多大?一旦饱和,往后电冰箱厂怎么办?” “马局,咱们不用急,市场是会优胜劣汰的,一些高耗能,低产出的工厂,迟早会被市场淘汰,咱们只要做好品质,老百姓自然知道该怎么选。” 上一世改开初期,就曾经历过这样一场工业大发展,但是在最初的狂热之后,大量的工厂因为经营不善倒闭,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也是国家工业崛起前必须要经历的阵痛期。 只有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才能笑到最后。 “所以你一直在强调品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