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一九章 乌孙内附-《晋末多少事》
            
            
            
                
    第(2/3)页
    如此一来,乌孙也就彻底变成了大秦的领地和属民,而那些已经荒芜的土地无疑又可以成为大秦和柔然之间的缓冲。
    柔然想要越过这片草场继续向西和向南进攻乌孙,少说也得要十年的功夫来恢复草场、迁徙人口才可以。
    而且大秦的名号顶在这里,是不是真的要和强大的南方汉人王朝开战,这也是柔然需要考虑的。
    杜英稍稍思忖,就果断的合上奏折起身:
    “召通事馆梁殊入见。”
    ————————
    梁殊来的很快,他看上去晒黑了很多。
    这两年他一直在南方奔波,和岭南的诸多部落沟通交流,从而一步一步的恢复郡县制统治,让关中新政能够真的走出城池、走入地方乡镇。
    好在关中新政所带来的生活质变,这些南方小国和部落也都是看在眼中的,只要军队能够解决掉为首的几个,剩下的呼啦啦也就都投降了。
    “岭南和南中各个州郡,今年的科举如何?”杜英先问。
    “有了朝廷的鼓励和优待,参加科举的人数已经越来越多。”梁殊虽然并不主要负责文教工作,但是刚刚从岭南回来,无疑是朝堂上最了解这些事的人。
    朝廷开科举已经四年,已经彻底使用科举制度取代了原本的九品中正制,不过在选拔的人员名额上,还是有一部分是留给地方官吏举荐的,毕竟科举刚刚开始,难免在出题的合理性、考试的公平性上还存在不足,所以地方官吏仍然能够负责举荐一部分意外没有能考上的人才。
    只不过这个比例也在逐年减少,毕竟作为历代人才选拔制度之中最公平的,科举制引起的争议本来就不大。
    所以杜英最关心的就是这些偏远地区有没有积极的组织科举、让本地的人才能够为朝廷发现,也让本地人为了参加科举而主动学习汉家文化。
    这样才能让这些地方逐渐融入到华夏的疆域之中,从文化上将自己和华夏视为一体。
    “这就好。”杜英微微颔首,示意内侍将奏折递给梁殊,“且看一看。”
    梁殊接过来扫了一眼,惊讶的说道:
    “乌孙内附?”
    “不错,把乌孙各部彻底变成华夏所属,可行与否?”杜英问,“汝之前在岭南和南中所行的,也是这般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