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在赵逸的解释下,凌骁才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这漆垣县还没有归属凌骁管辖的时候,就已经与魏国断绝了联系。 那时候匈奴人闹的凶,魏国也没精力顾及他们这些边塞小民。 没了主人的保护,这漆垣县就跟没了妈的孩子一样,就连赵逸这个县令也没地方找人开工资。 为了维持生计,也为了维持县衙的开销,赵逸就经常做一些小生意补贴县衙。 自从归顺了凌骁以后,吃饭是不成问题了,每年都会得到俸禄。 慢慢的,长安发展了纺织业。每每有长安的商队进入并州,第一站就是从漆垣过境。 赵逸慢慢觉察出了这是一个发财的路,便派人与耿义联系。 在得到回复后,他就亲自带人赶奔长安,与耿义磋商。 赵逸与耿义说,并州地广人稀,只是在几个固定的城镇人口稠密。 而且距离也远,一路上也不太平。 自己想要在漆垣建立中转站,率先从长安购入丝绸,经过自己的手,倒卖到并州各地去。 为了做这个生意,自己还从县民中挑选了很多年轻力壮,有些身手的壮年进入县衙,专门负责保护丝绸。 耿义一想,这么做也并非不好。 最起码保证了长安商队的人身安全,虽然赵逸付出的价格要低,但耐不住人家购买的数量大啊。 虽然同意了他的请求,但耿义说必须要先行支付货款,否则州牧大人查起来,自己没法交代。 这才有了赵逸在全县民众那里集资,承诺每个家庭都会分到红利。 凌骁也总算是明白了事情的全部,觉得这个事情,赵逸做的很对。 当即承诺,等自己回长安的时候,与耿义说一下,以后漆垣县购买丝绸,可后付款。 简单休整了了两个时辰,吃过午饭,凌骁率军继续赶路。 八月份的并州,天气干燥,大军所过之处,卷起无数尘烟,让人心情非常压抑。 凌骁坐在马上,心已经飞到了肤施。 由于自己最近一段时间,也没有太在意上郡的情况,根本不清楚太守叶锦手下有多少兵将。 人多一些还行,能抵挡一阵。 万一人少,那可就危险了。 来到高奴时,凌骁发现上一次被冲垮的大桥,已经被重新修缮。 而且延河也没有涨水,这可是好机会。 如果绕行白玉山的话,那可是要多走不少日子的冤枉路。 赶到高奴城内,天色已经擦黑。 凌骁决定就近安营在城外,明天一早继续赶路。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