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榻卧之人,乃主持子韵是也,子韵忙入内室,请出王氏。 王氏谢韩聪曰:“多谢将军救命之恩,不知将军姓名何称?” 韩聪行礼曰:“王妃日后自闻之,吾奉命行使,此地不可久留,贼人恐率兵复至,王妃可速回长安。” 正说间,见室外火光突起,李桓贵纵火烧之,韩聪护王氏破门而出,贼众逃散而去。王氏叹曰:“七日之期,未满如何?” 韩聪曰:“坐而待死,不如面圣力争之。” 王氏曰““依将军之言。” 遂韩聪护王氏,星夜回长安,上书请罪,唐王免之。 李恒贵伤逃,回见李平。 李平问曰:“去是何如?” 对曰:“夜刺王氏,未料暗有强人守护,兄长死于其手,吾亦伤之,死命逃出矣。” 李平大怒,次日欲遣弓箭手,探兵来报,王氏已归王府。 李平使人,请裴延龄至府,谓曰:“皇上日渐衰老,若不早图之,他日皇上百岁,传位李诵,吾等命何处,难料也。” 裴延龄曰:“宣王万事谨慎,难有短处,欲用事,非王氏不可。” 李平曰:“王氏未满七日之经,逃回长安也。” 裴延龄曰:“此一罪也,然无害李诵,皇上所厌恶者,诅咒之术也,王爷可使人传蜚语,移祸李诵。 借百姓口,谣传市井,皇上闻之,必心疑之,大事成也。” 李平依其言,出重金通宣王府,护院小吏李浑,携布偶,入东宫藏之。复使人传,流言蜚语。 正是: 沧海平地七尺浪,空穴来风三尺剑。 流言蜚语满天飞,雪花飘絮片片寒。 西北风起之,长安南门,月有食之。 又复起谣言,裴延龄启奏唐王曰:“启奏皇上,臣闻市井流言甚恶,危及国家,臣未敢不奏也。” 唐王曰:“传何言?” 裴延龄曰:“皇上赦臣无罪,方敢言之。” 唐王曰:“卿尽言所闻,无罪也。” 裴延龄言其词。 词曰: 岁月流光最恒久,人生不过百余年。 宣王立嗣二十载,东宫锦榻坐底穿。 唐王衰老无意让,华山虽高苍白头。 王妃昼夜拜月神,诅咒布偶无长久。 唐王怒曰:“此流言真乎,出自何人之口?” 裴延龄曰:“未知何人所写,皇上可使御史,察之,微臣岂敢妄言也,” 唐王下旨曰:“御史崇信前往街市,察看虚实,速回旨。” 崇信领旨而出,一个时辰后,回旨曰:“果有此事,不得其人也。” 宣王出班启奏,曰:“皇上明察此事,必奸人陷害儿臣。” 唐王曰:“常德山何在!” 常德山上前行礼。 常德山曰:“微臣在。” 唐王下旨曰:“汝带朕令剑,率五百御林军搜查宣王府,若得不祥之物,拿王氏至金殿。 常德山接令剑,率兵复围宣王府,直内院来,王氏见疑之,恐复降大祸矣。 故坦然而立,谓常德山曰:“常将闯王府何故?” 常德山出令剑曰:“汝自知也,吾奉旨搜察宣王府,抗旨者,立斩之。” 遂常德山使御林军搜,府院前后,挖坑凿地,后花园大树下,得黄袍布偶,装束如皇帝,头部前胸个插数十枚银针。 王氏见之,面色白纸,知其陷害也。 常德山令王氏曰:“皇上有旨,押王氏至金殿,速行之。” 王氏无言,随常德山来金殿。常德山举龙袍布偶,唐王观之甚恶,弃于丹犀下。 叫曰:“李诵、王氏,朕待汝等不薄,居东宫之位,委托社稷,不料暗藏祸心,行丑恶之事,欲害朕篡位也,罪不可赦!” 宣王跪拜泣曰:“皇上明察,儿臣克尽职守,谨慎修德,岂敢有此反臣行径,悖逆之心也,此乃小人陷害儿臣也。” 王氏亦拜之,曰:“愚媳王氏未行污诅之事也。前日奉旨入观音寺祈福,夜遇刺客,今复有此祸端,此必奸贼内外勾结,欲陷害储君也,皇上明察。” 李平启奏曰:“王氏抗旨,未全七日,托故回府,宣王居东宫之位,不思为皇上分忧,反长有怨言,行弑君之事,此死罪也。 今事败而巧辩之,欲脱罪也” 裴延龄曰:“子谋弑父,若不与国法处决,何以封天下众众之口。” 陆质、王丕、司隶校尉韩泰、少丞韩晔等,一杆忠臣出班启奏,力保宣王。 陆质曰:“皇上息怒,今日之事自商周至秦汉,常有小人行此丑恶,残害忠良也。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