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话说上官问月,自雪上官氏冤屈,移父母之骸骨,葬之骊山,自居骊山守坟,行百日之孝。 百日期满,上官问月坟前拜别,泣曰:“不孝女问月,未有奉茶进饭之礼,不能执手扶右之仪,乃儿之罪也,来生再投膝下,以报双亲恩情,全今世之憾矣。 孩儿谨记双亲之志,为毕生所向。今日去矣,他日复来望之。” 上官问月悲泣之,侍女扶之,上辇车,韩聪率百余名士卒,护其左右,行往长安。 明月寒霜洒珍珠,秋夜萧疏溪水声。 山路崎岖多险境,林间无日落风尘。 且说郜国公主,前时上官问月所欺,久难释怀,怨恨积深,常吐心血,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命张先日夜探,上官问月行踪,恨不能饮其血,食其肉,又心忌正阳,不敢京城行凶。 得知上官问月,骊山进孝,大喜,使张先携死士二百人,路途埋伏,欲杀之。 韩聪护车驾行之一处洼地,突闻路两侧,草木沙沙响,自林中跃出,二百余黑衣蒙面人,包围韩聪人马。 张先蒙脸,手握利剑,率大刀手,直取上官问月,死士训练有素,见人便砍,不畏生死,凶狠毒辣,非士卒所能敌矣。 韩聪命士卒,护上官问月,抽佩刀来迎张先,叫曰:“汝等何人!胆敢,来犯明月公主。” 张先不答话,举剑砍落,面门而下,韩聪抬刀上挡,张先无坐骑,一跃而起,身落辇车之上,一脚踢飞车夫,来掀车帘,士卒来拒,皆砍到在地。 韩总欲来救,乃二三十死士缠斗,不能脱身,上官问月下辇车惊走。 张先追之,士卒举刃截其路,死命护之。 二三死士追至甚近,韩聪砍到五六人,脱身来救上官问月,砍到近身二三人,贼众复围韩聪交战,士卒死上多半。 张先一跃,落上官问月身侧,一剑砍倒侍女,复举剑砍上官问月,上官问月惧,哎呀一声惊叫,随其声,噔一声,轻响弓弦声。 张先闻声观之,箭已至胸前,张先忙侧身避之,未及箭穿右肩而出,手中剑落地,张先左手捂右肩,抬头视射箭之人,见一人骑马,立前高丘之上,俯视也。 射箭者正阳是也,坐龙驹,手握弓,右手自后背又取一箭。 张先见之,识得正阳,如见阎王,肝胆决裂,跃入树林逃匿而去,不见踪迹。 黑衣人多数逃散而去,未能去者,饮药而死。 此乃正阳陪王氏游骊山,至山脚下,闻前有喊杀声,停车驾,使程虎、段风烈守护,单骑上前来观之,正遇上官问月有危,相隔甚远,故取箭射之。 上官问月披孝素服不便行礼,谢曰:“问月他日在拜,殿下救命之恩。” 韩聪行礼曰:“多谢殿下相救也。” 正阳曰:“此乃举手之劳,常人见之,亦施援手,公主,韩将军不必挂怀也。” 上官问月复曰:“问月身有素服,不便与皇后娘娘相见,待换衣进宫请罪也。” 正阳之,招车驾前行,上官问月退立一侧,让过王氏车驾,复上辇车归长安。 诗曰: 积善者风为之舞,有德者天佑其佐。 聚黑云江燕欲坠,倾暴雨河水重逢。 夫莲花冰清之美,惟红梅玉洁之丽。 佩幽兰忠贞之节,披绿竹不渝之操。 骊山脚下,正阳救上官问月,复前行入骊山,扶王氏下辇,山内行走,兵将随之。 王氏观景,骊山花萼盛开,烟幕缭绕,云霞满天,翠绿苍郁,闻有野兽嚎叫之声,回荡山岗。 诗曰: 周亡汉兴匹夫走,天下归心君逐鹿。 蛛网蝶影云纷扰,青松白鹭志气高。 褒姒多愁笑诸侯,幽厉匿奔避骊山。 八百江山东流去,青史成败论英雄。 王氏谓正阳曰:“骊山之美异于龙凤山,各有其风矣。” 正阳曰:“龙凤山位出独特,吸三国之灵气,故龙凤藏之。” 王氏复曰:“正儿,路遇何事也?” 正阳回之,曰:“明月公主节效双亲,归途中,有黑衣人截道,欲害公主,孩儿射伤其人,救之。” 王氏叹曰:“月儿自幼父母双亡,有韩老养大,别无亲人,甚是孤苦,吾所痛心也。正儿观月儿如何?” 正阳曰:“公主花容月貌、文才绝伦、世间少有。” 王氏曰:“吾意欲月儿许汝,汝可愿意。” 正阳辞之,行礼曰:“孩儿已有贤妻,岂敢妄思,孩儿不敢受也。” 王氏曰:“王侯将相三妻四妾常礼耳。” 言未毕,树木震响,突见自林中跳出,一只花斑虎,又紧随其后,跃出一少年,腰挎短斧,身披兽皮。 肩扛铁扁担,截老虎去路,老虎张牙舞,爪冲向少年,少年弃扁担,老虎跃落,少年侧身让之,伸双手一把抓,老虎尾巴、哼一声使力,摔老虎大树上。 诸人观少年英勇力大,无不惊叹。此少年名曰裴祥宝年紧十五,因祖上得罪于宦官,故避祸同老母隐居山中,猎虎为生。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