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九五章 路与河-《权倾南北》


    第(2/3)页

    很多江南工坊现在已经开始任用黎族人作为技术工人,生产出来的布匹质量和花色上都胜过其余家,一时“洛阳纸贵”。

    对于这样的现象,李荩忱当然是默许的,通过在织布技术上的交流,大汉的人快速涌入朱崖,让这个曾经的避风港已经变成大汉在南洋上的重镇,同时又能加快大汉和黎族之间的融合。

    历史上虽然朱崖一直和华夏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到了宋元时期甚至已经把朱崖纳入版图之中,还设立了儋州等地,但是实际上一直作为流放官员的地方,比如可怜的苏轼,对本地的土著并不能算重视。而到了宋末元初,黄道婆将黎族的织布技术带到了江南,才第一次让华夏意识到远在南海上的海岛上,竟然还有这么一个拥有一流织布技术的民族。

    现在大汉正是缺少人才的时候,若是能够积极吸纳黎族在织布方面的人才,自然就能够填补大汉在纺织这一块的缺陷,尽快的改进大汉的纺织机械,腾出更多的青壮年劳动力。

    甚至随着女性走入工坊的社会风潮开始流行,大汉可以建立起来由女性操控的机械化纺织生产流程,这样至少纺织工坊之中几乎就用不到男人了。

    衣食住行,民之根本,衣着为首要。光是现在大汉各地的纺织工坊里面,就有成千上万的男性劳动力,如果能够把这些劳动力解放出来,自然又能够解决一些地方人手不足的问题。

    李荩忱从来不敢幻想目前这些问题都能够一次性解决,所有都得脚踏实地的一点一点的来做。现在大汉已经进入初级工业化的进程,只要想办法尽可能的发挥器械的作用,那么总是能够一点点的节约出来劳动力的。

    聚沙成塔,积少成多。

    随着商贸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林邑贵族的搜刮,现在朝廷又有钱了,自然各地的基础建设也如火如荼的进行。就在上个月,朝廷修通了从建康府连接吴郡再连接会稽的大道,这条大道的规格在南朝普通的官道之上,虽然不算笔直,但是在修建标准上已经尽可能的向秦代的直道靠拢,而且道路上全部事先勾勒车辙,这样就能够让马车沿着车辙更加快速地前进。

    通过这条大道,将建康府到会稽郡的时间缩短了至少三分之一,极大的加强了建康府朝廷中央和江南几个主要粮食产区和商贸中心的联系,当然了也是为了加强朝廷和东南士族传统控制区的联系。

    现在的东南士族虽然已经分崩离析,但是李荩忱可一点儿都不敢掉以轻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