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天界。 群玉山,瑶池仙境。 萧辰见到了传说中的瑶池王母。 此乃萧辰初次目睹王母之容颜。 虽《西游记》未曾直述王母外貌,然曾有诗赞曰: “月里嫦娥难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 “宫妆巧样非凡类,诚然王母降瑶池。” 往往最后登场者,皆为压轴之重。 由此可见,王母娘娘之美貌,足可与月里嫦娥、九天仙子并肩,甚至更胜一筹,乃是天界当之无愧的第一女神。 但是,萧辰眼下的身份只不过是一个小小天兵,在这等级森严的天界,自然不好直视王母的面容。 不过他的视力极好,只是匆匆一眼,即从瑶池那澄澈如鉴之水中倒影,窥得王母之容颜。 王母确实是一个端庄又绝美的丰腴女神。 瑶池之水,清可见底,宛如一面广袤之明镜,映出王母那绝世之容颜。 但见王母面容清丽,超凡脱俗,她的妆容精致入微,每一处细节都恰到好处。其眉眼若远山含黛,那一双黛眉微微上扬,隐带不怒自威之凛然气势。 其丹唇轻启之际,如朝霞映雪,红润且娇艳,令人心旌摇曳,几欲一亲芳泽,然终慑于其威严,不敢稍有唐突。 瑶池王母既有神圣不可侵的王母之威严,又含女性之慈柔温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在她身上完美融合。 瑶池王母头戴金玉簪,腰悬昆仑玉如意,外披云锦霞帔,如天边云霞,流光溢彩,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摇曳。其气质仿若一朵盛开于天界之富贵牡丹,雍容华贵,端庄绝美,令人为之倾倒。 瑶池仙境,再配上绝色王母,这无疑是每一任“天帝”的标配。 男人,哪有不向往权力和美人的? 正如当年刘邦观秦皇帝出巡,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观秦始皇,亦豪情万丈曰:“彼可取而代也!” 江山如画,美人如玉,这世间英雄豪杰,无不对权力与美人有着难以言说的向往,此乃人性使然,亦为千古之常情也。 …… 瑶池王母端然坐于华贵宝座之上,身姿袅娜娉婷,然威严自显,不怒而令人敬畏。 四周环伺之女仙,虽皆貌美若仙葩,仙姿袅袅,风华绝代,然于王母之前,皆失其色,恰似繁星遇皎月,黯然无光。 遥遥望见王母那绝世之姿,萧辰只觉眼前似有霞光乍现,心下赞叹不已,下意识轻声念道: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此诗乃李白所作《清平调·其一》,于后世广为流传,声名远扬。 相传当年李白于长安供奉翰林之时,唐玄宗与杨贵妃于沉香亭赏牡丹,兴致正浓之际,便命李白作新乐章以助兴。 李白才思泉涌,挥毫泼墨,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赞美诗篇。 此诗一出,杨贵妃喜上眉梢,心花怒放,李白亦因此获唐玄宗诸多赏赐。 其实,诗中之“群玉山”,就是传说中王母居住之地。 而“瑶台”,更是王母所在之宫殿。 故而,此《清平调·其一》之诗,既可以看作是对杨贵妃美貌的极致赞美,亦可视作是对王母的崇高礼赞。 又或是李白借王母之名赞美杨贵妃,言其美貌能与天上的王母相媲美,尽显其倾国倾城之姿。 而现在这个时候,没杨贵妃,也还没李白。 那么此诗就仿佛是专门为王母所作,将她的美貌与气质描绘得淋漓尽致。 当然了,这首《清平调·其一》与纣王那首调戏女娲之诗截然不同。 纣王之诗曰:“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纣王的诗中尽是“凤鸾宝帐、梨花带雨、媚妆妖娆”之词,更有“要把女娲,取回长乐侍君王”之语。 女娲身为上古女神,遭纣王如此亵渎,自是怒不可遏。 而《清平调》则不然,此乃李白在唐玄宗面前为杨贵妃所作之赞诗,正儿八经,发自肺腑,绝无半点亵渎之意。 毕竟,在古代,谁敢在皇帝面前写诗调戏他的贵妃? 那岂不是自寻死路? 《清平调》这首诗,只有对杨贵妃的赞意和敬意,毫无亵渎之意。 李白曾因此得了唐玄宗的不少赏赐。 而杨贵妃极喜此诗,时常吟诵。 故而萧辰吟此诗,也并无任何顾忌。 萧辰心想,若能借此在王母面前刷个脸,留下些许好印象,也是好的。 毕竟,若是九叶灵芝草在瑶池,他日后来瑶池盗取九叶灵芝草,也方便许多。 远处。 王母娘娘正端庄地端坐于那华丽的宝座之上,凤目微阖,神态端庄而威严。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时,一道清朗之声,虽轻,却清晰传入王母耳中。 那声音如清泉击石,在静谧的瑶池中激起层层涟漪。 要知道,诗仙李白的这首《清平调》,在其浩如烟海的诗作中,亦是熠熠生辉、名列前茅的佳作。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