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包孝肃耗尽最后心血写了份劄子,名为《上皇帝言朋党书》。 全篇共计三千七百字。 由其子代写,功成后,包孝肃昏迷不醒。 御医诊脉,说包孝肃生机已断,就在这几日了。 此刻,宣政殿内。 朱总管将‘上皇帝言朋党书’双手呈递给赵祯,并且将包孝肃命不久矣之事说出。 赵祯感慨万千,道:“包卿真乃社稷之忠臣。” 他暂时未将这劄子公之于众。 七月三日,包孝肃与世长辞。 卫渊得知此消息唏嘘不已, “前世历史上,有个包青天,乃是嘉佑七年去世。” “此世与宋朝颇为相似,包孝肃较于包拯,也不过相隔一年光景离世。” “而且,诸多人物也都能与宋朝不少名人相似甚至重叠.” “除了时间线有些错乱真不知将来何去何从。” 如果大周真的是大宋,他倒是没有那么多忧虑了,毕竟,此时之大宋,至少还能维持许久太平。 但大周不是大宋,更像是宋、明结合,也不知,有生之年,会不会发生‘靖康耻’那样的事情。 包孝肃去世第二日,朝议,赵祯以包孝肃生前遗折为由,将种谔升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杨怀仁继续留在京城,任步军司副指挥使。 至于那劄子中对于朋党之争的各种利害描述,赵祯却未说出。 未平息武将心中怒火,赵祯又采纳卫渊的意见,任宁远侯顾廷烨为渭州团练使。 在对夏一战中,顾廷烨战绩突出,但也不足以任团练使,这都要归功于种、杨二人的吃亏与卫渊的推波助澜。 解决完延边一战的功臣赏赐一事,党争并未结束。 原先是文武之争,现在倒是没武将什么事了,但清流与望族,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恩怨,却如火如荼。 赵祯就是要让他们闹,只要还在可控范围内,只要不至于闹成国不将国的样子,就随他们去。 欲要使人灭亡,就要先使人猖獗。 七月六日,卫渊送种谔离京, “这段时日,京城都不会太平,你去镇守延边,反而弄落个清闲。” 种谔作揖道:“卫侯爷为末将仗义执言,末将感激不尽。” 他指的是卫渊想让他进爵一事。 闻言,卫渊老脸一红,道:“以后会有机会。” 种谔点了点头,“今后若有侯爷您用得着的地方,您尽管吩咐。” 这句话就是在表明自己的立场了。 如今文臣们都在忙着拜山头,想要赌两相谁会胜出。 因武将过于团结,所以,他们能拜的山头只有一个,那就是张辅师徒。 拜张辅与拜卫渊,本质上并无区别。 卫渊道:“有一事,还望种老哥能够鼎力相助。” 言外之意是说,我已经同意你得拜山头了,今后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你损。 不怕有事,就怕没事。 如果没事,种谔这个山头拜得还有何意义? 想要长久的关系,就是需要为彼此做事。 “侯爷但说无妨。”种谔作揖。 卫渊直言道:“渭州团练使顾廷烨资历尚浅,又是初出茅庐,我担心他会稳不住延边诸将,还望种老兄多多提携帮衬。” “就这事?”种谔笑道:“请侯爷放心,包在末将身上。” 顾廷烨任渭州团练使,乃是卫渊布局延边的重要一环,不容有失。 待种谔离去后,赵祯唤卫渊前往宣政殿。 来到此殿内,赵祯便是出口询问,“种谔走了?” 卫渊作揖道:“刚走,臣与他说了些对应西夏之事,臣担心,西夏仍旧有不安分的可能,如今西夏内忧之甚,已让西夏百姓不堪重负” 赵祯笑道:“卫卿多虑了。” “朕偶然间听说一事,桂芬那丫头快生了吧?” “民间都说你这位卫侯爷是重女轻男,甚至想好了女子之名,却未想男子。”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