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王安石还是有些不解,“就算辽夏有谋,就算你的猜测即将成真,可你也不该选择在这个时候改制。” 闻言,卫渊叹道:“我又何尝不知?但你也看到了,官家昏厥之前,让我镇守禁中,这份信任,古来罕见了吧?” 王安石更为困惑了,“官家信任你,难道不是好事?” “我没说不是好事。”卫渊道:“实不相瞒,我以为官家.我将新军调到宫城内,就是确保太子殿下的地位不受影响。” “如今事情已然做了,待官家醒来,会如何看我?我年纪轻轻,就已做到了武将之最,官家会放心,将来太子登基之后的诸事吗?” 王安石明白了,抚须道:“好一招以退为进,你就不怕,真要是降罪下来,一时半刻,你回不到京城了?” 卫渊道:“无妨,如你所言,等等看吧。” 王安石不敢再说下去了。 嘉佑七年,二月初二,赵祯恢复意识之后,当即召来太子赵曦,询问近日来国朝发生之诸多大事。 赵曦重点说了两相之争。 面色苍白,身材愈发消瘦的赵祯正有气无力的躺在龙榻上,唉声叹道: “朕让他二人相争,只是想着借助他们的手惩治一些官员,为你将来登基培养班底铺路,只是朕不曾想到,朕昏厥期间,他们竟还争执不断。” 赵曦跪倒在他的跟前,道:“父皇,您保重龙体,至于两相的事他们虽然还在争,但国体不至于紊乱,请父皇放心。” 赵祯突然剧烈咳嗽了一番,甚至都咳出淤血来了。 见状,赵曦连忙上前,一脸担忧道:“父皇.龙体为重啊!” 赵祯勉强挤出一抹苦涩笑意,道:“吾儿放心,朕,会再撑一段时日,不会给伱留下太多的烂摊子” “父皇.”说着说着,赵曦似要落下泪来。 赵祯吃力地抬起手臂,抚摸着赵曦的脑袋,这一刻,他不再是大周的皇帝,只是赵曦的父亲,仅此而已, “朕还有很多事未能教你,朕也没有精力再教你了,将来如何做一名好天子” 赵曦道:“王尚书有教过儿臣读圣贤书,如何做尧舜.” 赵祯摇了摇头,“朕说的做天子,是做皇帝,不是圣贤书上教你的道理,更不是做尧舜.” 赵曦露出一副困惑的表情。 赵祯再次叹了口气,“罢了,最近朝中,可还有其它事发生?辽夏两国可有什么动静?” 赵曦摇头道:“辽夏两国并无动静,只是只是” 赵祯看着他欲言又止的模样,隐隐感到些许不妙,皱眉道:“只是什么?” 旋即,赵曦跪倒在地,叩首道:“儿臣请父皇责罚!儿臣.儿臣以监国令,下旨改革延边军制!儿臣有罪!” 赵祯听着他那稚嫩的声音,逐渐瞳孔睁大,忽然又剧烈咳嗽起来。 赵曦不敢起身,连忙道:“请父皇保重龙体!” 赵祯死死盯着他,沉声道:“延边军改,为何如此着急?你.你就不能再等等?” 赵曦道:“父皇,辽夏两国虎视眈眈,说不定哪日就要南下跨过长城,儿臣.儿臣也是想防患于未然” 赵祯深呼吸一口气,“你与卫渊,都太着急了!你们可曾想过没有,万一改革军制失败,万一” 赵曦突然抬头目视赵祯,坚定道:“请父皇放心,儿臣愿以性命担保,改制军制,万无一失!” 他知道自己的父皇在担忧什么。 无非就是怕改革军制失败,将来史书写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会算到赵祯的头上。 后世人会说,一代圣主仁君,到了晚年,竟也像前朝的李隆基那般,昏聩了。 “父皇,将来史书会写,是儿臣在监国期间擅作主张推动军改,与父皇无关!” 赵曦说到这里,明显是要袒护卫渊了。 赵祯左思右想片刻,事已至此,岂能朝令夕改?只能顺势而为了, “你年龄还小,懂什么?你未登基,就做主这等军国大事,若成功了还好,若失败了,世人会如何看你?你的皇位,将来能坐稳吗?” 这一点儿,赵曦倒是不曾想到。 往深处一想,他瞬间冷汗直流。 是啊,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天下万民会说,赵曦是个昏君,不配做天子。 一旦他今后再做出什么错事,极有可能会引起民怨沸腾。 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赵祯道:“像改制这等军国大事,不要凭借一腔热血就做了,你是如此,卫卿也是如此。” “他这些年,过得太顺了,无论是做官还是做事,都不曾遇到波澜.” 赵曦心中一紧,“父皇.” 赵祯语重心长道:“朕知你要说什么,你会说,在朕重病昏厥期间,是卫卿将新军调来皇城,此举是在保护你的地位不受影响。” “你们师徒情深,朕心知肚明,但.朕不能将没有遇到过挫折的卫卿给你,你明白朕的意思么?” 赵曦一脸沉默。 赵祯继续说道:“若你将来登基,必然重用卫渊,他仕途顺畅,于他而言,是好事,但于国而言,不是好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