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章 新市民文学-《文娱1990》


    第(3/3)页

    “看这么慢?”

    陈谷园吃完饭回来,发现刘林江还在看,心中愕然。

    刘林江看文是出了名的快,可这会儿,他都吃好了,刘林江居然还没看完。

    “我又看了一遍。”刘林江放下稿子:“你觉得这文章怎么样?”

    “很好,很朴实也很深刻。你觉得呢?”陈谷园反问道。

    “我觉得可以把它归为新市民文学,是市井和市民文学的新发展。”

    去年国内一系列动荡后,近一年内,国内的文学,无论是精神风貌还是审美形态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治元素淡化,精英文学受挫,文学渐趋商业和娱乐化,并向边缘体裁发展。

    这篇《一地鸡毛》就有着明显的新文学特征,它不尖锐,不呵斥,与八十年代的严肃、激烈、煽情、高调的文学风格大相径庭。

    内容上,它也不再是自诩为大众代言人,却极力讨好西方文化的精英政治文学,而是放眼于世俗小市民,更关注民生而非政治,尽管它其中不可避免的仍有些政治元素。

    “你这算是帮它定调子么?”陈谷园笑了笑道。

    新市民文学,这明显是个新定义。

    而他们身为《小说月报》的审稿编辑,在国内文学评论圈有着极高的权威和影响力,如果他们把这篇《一地鸡毛》定位为新市民文学,那很可能意味着一种新文学形态的开启,《一地鸡毛》也无疑就是这种新文学形态的定鼎开篇。

    或许不是唯一的,但肯定是极有分量的。

    这是很高的评价,很明显,刘林江比他还看重这篇文章。

    “你觉得这篇文章够不够分量?”刘林江问。

    他觉得《一地鸡毛》完全抗得起新市民文学的领军大旗。

    在《一地鸡毛》中,作者极为深刻地描绘出了新市民身处在“围城”似的境地之中,既艳羡物欲横流的生活,又抛不下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可最终他们在历经奋斗挣扎的生活后,不得不淹没于世俗,放弃理想和责任感,无望地融入民间,成为世俗小市民的生活状态。

    就他近期看过的描写平民百姓生活的小说,再没有比《一地鸡毛》更成熟出色的。

    哪怕放在现实主义小说中,《一地鸡毛》也称得上出类拔萃。

    “够。”陈谷园想了想道。

    确实够。

    因为《一地鸡毛》已经把新市民的纠结、困扰和挣扎写透了。

    一篇能把某一群体剖析到通透的文章,当然足以成为这个分类的扛旗者。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