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朝殿之上。 百官都认为,从南方调兵是个法子。 毕竟,此刻,整座北地的军队,都在战乱当中。 又有哪支军队能够抽身回援呢? 只是,邯郸的那个谢武,能不能抵抗住辽军的入侵? 他若不能,江南的兵又未至,汴京怎么办? 即使南方的军队到了,谁来领兵?谁又能战胜耶律仁先? 百官想至此处,都是眉头不展。 如今大周,正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 老牌将领们,死的死,老的老,实难担当大任。 可年轻一代的将领里,左数右数,也不过五指之数,如今,都因各种原因无法领兵。 再说,年轻将领,除了远在江南的那位,谁能与耶律仁先一战? 秦振?他不行,他虽然首战得胜,但谁都清楚,他顶多也就与耶律信先五五分。 等等 江南那位?! 有些官吏想到这里,顿时眉开眼笑。 是啊,若是朝廷肯用江南那位,那么眼前这些难题,还能称之为难题吗? 只是 朝廷肯用吗? 就在他们想着,要不要上书奏请朝廷命卫渊为帅时,耳旁再次响起太子赵曦的声音, “既然决定从江南调兵征兵,那么,就需要一名主帅。” “本宫议,命卫渊担任河北路行军都指挥使一职。” 此话一出,百官先是恍然,而后立时便就热议起来,同时,一些不能说出口的话,也在心里想了出来, “太子任命卫渊为行军都指挥使,是不是官家的意思?” “这是官家要重新启用忠勇侯了?” “这是好事啊!” “是啊!” “.” 他们不是傻子。 此时此刻,唯有卫渊站出来,能够抵抗耶律仁先的兵锋。 换做他人,只怕都差点儿意思。 如果搁在平常,赵曦无端复用卫渊,而且没有赵祯的意思。 那么,百官肯定是不同意的。 毕竟,文武两派,本身就是有些对立。 卫渊乃是武派当中的柱石,他不在京城,对士大夫们都有好处。 可现在不同了。 需要有人拼命,需要有人上前线了,于是,他们这些士大夫们,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卫渊。 如果卫渊打赢了还好说,要是打输了,最起码,顶罪的不会是他们。 史书也不会记载他们这些文臣的不是。 遇到战事了,让武将们去卖命,太平了,就一再贬低武将身份地位。 这是大周文臣常用的手段。 当然,值得欣慰的是,即将坐上皇位的赵曦,并不是一个太喜欢‘文臣’的皇帝。 未来年轻一代的文臣领袖里,比如王安石等人,对武将也说不上厌恶,颇有一种一视同仁的趋势。 总体来说,只要大周挺过这次难关,欣欣向荣的局面,总是会出现的。 如今,那些文武百官们,只是经过短暂的热议后,便是陆续作揖道: “臣支持启用卫侯为帅!” “臣附议!” “臣附议!” “.” 当附议二字说出口的时候,不仅是赵曦松了口气,就连他们那些说出那两個字的官吏,也是松了口气。 不管怎么说,终于有个能撑场子的人回来了。 就在这时,朱总管突然来到赵曦身旁,低头弯腰,轻声道:“太子殿下,皇帝陛下醒来了,说要立刻见您” 嗯? 父皇醒来了? 什么时候醒来不行,为什么非要在自己启用卫渊之后醒来呢? 若是父皇知道此事 赵曦暗自皱起眉头。 也就在经过短暂思索过后,他干脆横下心来。 无论是为国考虑还是为当前形势考虑,卫渊,都该回京! 我虽年幼,可父皇,已经老了! “命卫渊任河北路行军都指挥使一职不容更改。” “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于江南一带筹集三十万大军北上!” “户部与各司,不惜一切代价,筹措钱粮!” 说到此处,赵曦缓缓起身,跟随朱总管再次返回赵祯寝殿。 途中,赵曦询问道:“朱总管,我父皇醒来以后,可有说什么?” 第(1/3)页